临床输血是以安全为中心的,输血是以确保受血者健康为目的,这不仅只在于血站提供血液的质量而且涉及到医院输血管理质量和技术水平。医院输血科是临床安全输血管理的主体,输血科的建设与管理直接关系到输血安全。
一、输血科临床输血风险
1、同种免疫
目前被国际输血协会(ISBT)命名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有29个,包括近300个血型抗原,40多个遗传座位和824个等位基因。HLA系统是人类zui复杂的遗传多态性系统,迄今发现1900多个等位基因。还有粒细胞及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系统、血浆蛋白抗原系统等,估计血液中血型抗原高达1017。因此,除同卵双胎外世界上不可能有血型完全一样的人,这就使得输血免疫反应成为输血治疗的严重问题。
2、输血相关传染病
多数输血后病毒感染是由病毒“窗口期”及病毒变异引起,乙肝、丙肝zui常见。我国HBsAg携带者约占总人口的10%,主要通过母婴传播及血液传播。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丙型肝炎感染率在0.1%以下,而我国按目前常规筛检献血者,每年仍有0%~7%的受血者因输血感染上肝炎和其他病毒感染。艾滋病实际感染者的增加,更直接威胁到临床用血安全。筛查技术灵敏度低造成漏检;病毒处于“窗口期”不能被检出;许多已知病原体未实施常规检查;一些新出现的病毒及未知病原体无法筛查等等,都进一步证实输血的“零”风险是不存在的。
3、采、供、输血过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着安全隐患
血液在用到人体之前要经过采集、分离、检测、贮存、运输、配型、输注等环节,虽然血站、医院都有质量体系严格控制,但仍不能完全排除各种偶然因素所致的隐患。加上时有的恶劣自然条件,紧急的用血需求,医疗机构血液储存的不足,必然导致“等血”的局面,可能会造成一些无法挽回的后果。
用血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实行无偿献血后,有些受血者特别是急诊用血者对于任何要收取一定的采集、分离、储存、运输、配型、输注等费用不理解,加上医护人员解释不够,从而在临床用血时产生误会发生纠纷。
二、输血科的建设与管理
1、硬件建设输血科要从人力资源、房屋、仪器设备、开展业务技术项目等方面加强建设。运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减少误差,提高效率。现代输血要求输血科由单纯配血、发血的“仓库”,向具有诊断、治疗、科研的方向发展,因此输血科要配备一定数量高学历、高职称、熟悉输血业务的医、技人员,提高输血科指导临床输血的能力。遗憾的是部分输血科专业人员业务素质参次不齐,大多数由检验人员兼职,学历、职称偏低,业务单纯,待遇低,人员不稳定,严重影响输血安全。
2、软件建设建立本院的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并严格执行。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执行输血审批制度,科学合理用血,规范输血申请、《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受血者血样采集与送检、血液入库、核对、贮存、发血、输血等程序。完善血液标本接收、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输血反应调查的各项记录,特别是把好血型鉴定关、交叉配血关和发血关。同时做好与输血密切相关的试剂质量检查登记、差错事故和医院医疗风险,维护受血者利益,做好输血前检查,按照知情同意原则,与患者家属输血前谈话,签订《输血治疗同意书》。
3、临床输血委员的监督指导医院临床输血委员会由业务院长、医务科、输血科、血液科、检验科主任为核心组成,直接监督、指导临床用血。输血治疗要有输血科医师和临床有关医师共同参与。
4、科学合理用血的教育培训临床输血委员会应分期分批对输血科工作人员和医院输血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医务人员进一步树立输血风险意识,从而自觉参与输血管行不断的总结分析。
5、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和应用随着输血新技术的发展,选择适宜的项目进行研究应用,以满足人们对输血治疗的服务需求不断增长。
6、实行血液全程自动化管理,开通输血科网络输血科实施微机自动化管理,改变烦琐的手工登记,可杜绝人为造成的差错,严格血液管理,使各项登记规范化、制度化、自动化、资料齐全、数据准确、查询方便。与中心血站的联网,能充分了解血液库存,使储血处于合理状态。使输血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有序,有效的保证输血安全。